中新网1月4日电 今天出版的《光明日报》报道称,2001—2005年——中国的“十五”,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五年;是工业化、信息化进程加快的五年;是促进城乡、区域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的五年;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;是对外开放成效显著的五年;是居民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;是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五年;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的五年。
报道说,“十五”是中国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五年,是开始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第一个五年。由于坚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,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,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下,“十五”期间,中国社会发展的各项指标逐渐趋向科学、合理。
人口问题是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,是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,“十五”期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了千分之七以内,比原计划低两到三个千分点,比预计的少生了325万人。
“十五”期间,党和政府以人为本,扩大就业门路,增加居民收入,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关系,不断改善城乡人民生活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实际增长率分别为9.6%和5%,提前实现“十五”目标。
2005年,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达4200多万人,超额完成“十五”目标。
“十五”期间,全国城乡住宅竣工面积年均近13亿平方米。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有了明显改善。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98年的不到19平方米,提高到24平方米以上,超过“十五”计划规定的22平方米。2005年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将超过26平方米,比2000年提高6平方米。
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2001-2004年期间减少贫困人口919万人。中国人类发展指标2003年为0.755,在世界177个国家和地区中为第85位,比1990年上升了20位。
农业、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。“十五”期间,党和政府把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和增加农民收入,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,2004年以来,随着中央“一号文件”的下发和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的全面实施,全国9亿农民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实惠。2004年,粮食总产量达9390亿斤,比上年增产776亿斤,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;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36元,比上年增长6.8%,是1997年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。
报道指出,“十五”期间,党和政府坚持把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。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,处理好改革、发展、稳定的关系,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,确保社会稳定。科技和教育加快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,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,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人口、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,进一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,特别是节约型社会的提出,推动经济、社会、生态环境协调发展。“十五”期间,国家出重拳遏制生态恶化趋势,2004年就实现了计划要求的18.2%的森林覆盖率目标,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落实。
报道强调,“十五”所带来的巨大变化,证明了改革开放是国家振兴之路、民族强盛之路。它所铸就的辉煌,推动着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实现了历史性跨越,鼓舞着全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。(张玉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