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当前位置:首页 协会信息 |
|
|
2006年――产业整合之年 |
信息出处:第一财经日报 |
发布时间:2005-12-14 |
|
展望2006年的中国产业发展,不管是产业组织自身演化的规律,还是由于过量的产能需要释放,都要求我们的产业进行整合。而《公司法》和《证券法》的修订,为这种整合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制度安排。2006年将是一个整合之年。
从规模化阶段到集聚阶段
在笔者看来,中国大量的产业组织存在显著缺陷。或者政府天然垄断;或者过度分散和过度竞争,产业组织过散。比如国内茶产业,厂家多达6.7万家,却鲜有规模大、品牌实力强的企业,平均产能不过10吨。如此之低的产业集中度,导致相关企业在与下游厂商的讨价还价中,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。因此出现了国内厂家以极低的价格将产品卖给英国立顿、经贴牌包装、价值增值几十倍,再销售给国内消费者的“出口、贴牌、转内销”的怪事。另外,国内茶叶一直备受欧洲歧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药问题,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正是由于中国茶产业集中度太低,使得我们鲜有企业能够有效整合整个产业。
根据科尔尼关于产业生命周期和整合规律的实证研究,依据集中度进行划分,一个产业从其产生到规模化、到集聚、到平衡几乎是一条铁律,并且大约要经历20~25年时间。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逐步发展到今天,中国大量产业已经需要由规模化阶段,快速进入集聚阶段。
产能消化与产业重整
就眼前而言,全球经济脆弱的平衡,与中国集聚的过量产能相交织,使得整合问题更加迫切。
本轮全球经济增长是脆弱的。美国人为了防范互联网泡沫崩溃后,可能导致的经济衰退,一度将利率降到了40多年的低点。全球货币大泡沫因而滋生。特殊的外贸、汇率和发展格局,助推美国和中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两极。美国因低利率拼命地消费,中国拼命地投资生产。中国“投资+出口型经济”得以确立。中国出口形成的大量美元,放大了国内的货币供应量,并形成央行的外汇储备。央行将高额的外汇借给美国消费,从而维系了一个脆弱的循环。当前美国不断提高利率,消费势必降低,而中国的“投资+出口型经济”,在未能有效提振消费的情况下也就变得不可持续。
数据表明,在我国,钢铁、汽车、电力、电解铝、电石,甚至包括铜均已属于产能极其过剩的行业。事实上,还有大量行业同样显现过剩的迹象。这些过量产能消化的过程,就是一个产业重整再造的过程。
拥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和为产业位势所迫的企业,均已经跃跃欲试,或纵整、或横合。明年,中国将全面开放原先尚设置壁垒的大量领域,不仅国内企业会调整自己的产业边界,涉足早已窥视的业务领域,而且国际企业会借机调整自己的产业链条。整合的制度保证
作为企业,一般都存在两种成本,即生产管理成本和社会交易成本(特别表现为上下游交易)。当生产管理成本急剧上升,又无法传导给下游时,只能诉诸于交易成本的降低。本轮经济增长中,上游产业一定程度上完成了自我循环,产业链条价格传导不畅,中游企业的利润空间被压缩。而中游企业在中国恰恰是一批有着良好管理、品牌和资本实力的企业,足以充当整合者,实施价格低廉的整合。
新近修改的《公司法》、《证券法》,则为这样的整合提供了制度保证。完全放开公司对外投资的限制、变相提高无形资产出资比例、高度放宽出资资产范围,允许融资手段创新,所有这些制度供给使得原本困难重重的整合,变得十分便利。
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,由于股权分置改革的快速推进,明年将会有大量上市公司大股东可以实现部分股票流通变现。于是资本逐利的本性将在类似投资者那里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,或实业投资,或证券投资,或二者得兼,以实施整合,行业地位或产业位势因而确立。
一个整合的年代正向我们走来。
|
浏览次数:1191 |
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