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股民永远不会忘记2003年春天的股市:带着口罩在营业大厅中,眼看着沪指从1510点起步,在4月16日上触1649点,兴奋的情绪还没有被点燃,情况又急转直下,在月底终于又回到起点附近。 一场突如其来的“非典”疫情使2003年4月份的行情经历了一个大起大落的过程,并迫使管理层作出非常规休市的决定,因为健康原因暂停股市交易在中国证券史上尚属首次。“非典”造成万人空巷,一些上市公司股东大会延期,而股东大会有的在露天举行,有的则通过电视电话进行。网上交易却大为盛行――2003年上半年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一倍。 “非典”时期,股市中有一句时髦的话叫做“都是非典惹的祸”。关于这一期间“非典”对股市的影响,有一个现象很有说服力:每一天股市开盘前最受关注的不是市场本身,而是北京最新感染“非典”的病人数字和全国总的“非典”病人数,“非典”病人的数字成了市场最惹眼的风向标。对于旅游股主导的大盘暴跌和五一节前股指的大幅震荡,许多人甚至认为机构主力有利用“非典”进行疯狂洗盘的嫌疑,是一种阴谋,种种迹象表明“非典”对股市的影响具有“典型”的颠覆性。 但股市从来都是充满臆想和偏执的。医药板块是“非典”时期股市中最耀眼的明星,在医药板块之外,市场继续以“非典”的名义把抗“非典”的题材发挥到极致。诸如不生产药品但以卖药为主的广州药业,生产消毒用品的沈阳化工、南风化工,甚至生产口罩用纱布的纺织类公司等等都各领风骚。在整个社会都在众志成城抵抗“非典”的时候,股市竟以这种方式来应对,也许这就是“非典”时期的“典型”市场心态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