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不敢生”是观念之痛
生养孩子,属个人选择,难以指摘,但如果“不敢生”成为群体意识,却让人不得不警觉。对类似问题的忧虑,反映着“公平之痛”:不仅是现实差距的扩大,更是预期差距的扩大;也反映着“幸福之痛”:房价、医疗、教育和社会保障等,已成为很多人难以承受之重。
——近日,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够优越而表示不愿生育下一代的帖子,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国内各大网络论坛。论者翰烽指出,一些父母对孩子的教育,仍停留在“给予物质多、关注精神少”的层面。尽管物质基础并不好,但“穷人孩子早当家”等古训,也曾激励无数人打破命运的锁链。所以,埋怨之后,也应该更多地充满自信、不断奋斗,毕竟社会还在进步,我们也需要前行。
唯利是图导致“被选号”
如果学校思考的只是“利益最大化”,教育就会成为“赢利手段”。最令人忧虑的是,学生们在“唯利是图”的风气影响之下,又会有着怎样的价值观?学生“被选号”,于学校而言,收获的是小利;于社会而言,丢失的是长远。
——为了“通知、联络的便利”,北京理工大学新生报到时领取的手机卡,成为该校团委“惟一指定号码”,学校各类重要通知将发至此号码。论者司马童指出,所谓“通知、联络的便利”,不过是一种“障眼法”。其实质是把庞大的学生群体,视作一种有利可图的资源。你有电信业务,我有学生资源,双方一拍即合,就能各谋其利。
图书不限折值得欢呼吗
图书限折令在出台8个月后被废止了。这样的结局并不令人意外。从它出台的那一天起,围绕它的争议就没停止过:“涉嫌垄断”、“于法无据”、“侵害消费者利益”、“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”……实体书店、网络书店的一致抵制,早就宣告了它一纸空文的命运。图书限折令来了,不必为之出离愤怒;图书限折令废了,也不必为之欢欣鼓舞。因为无论存废,它都无力改变中国出版业的现状。
——论者张贺指出,读者果真能从眼花缭乱的各种图书打折中获益吗?没有公开透明的定价机制,只有此起彼伏的打折叫卖声,这就是中国出版发行业的现实。长远而言,出版发行业将因恶性价格战而失去自我发展的能力,读者未来面对的,可能是一个充斥着劣质、低价图书的市场。
据《人民日报》